福州背包客户外论坛
标题: 丙察察线:最艰难的进藏之旅 [打印本页]
作者: admin 时间: 2015-12-16 14:36
标题: 丙察察线:最艰难的进藏之旅
一条连接着滇西与藏东南的简易道路,沙砾、坑洼、乱石、塌方、流沙、滚石路段散落全程,这条不是路的路,正是被国内最权威的越野俱乐部封为“最艰难的进藏路”的丙察察线。它是目前八条进藏路线中最凶险,最原始,当然也是最快捷的一条滇藏联络线。
夏末秋初的一天,我们这群在城市里苦逼了大半年的普通文艺青年,终于在怒江大峡谷一次次神秘信号的呼叫下,于9月中旬从昆明出发,疾驰千里,撕开了丙察察线(丙中洛至察瓦龙、察隅)越野之旅的第一页,踏上了那条网络上被传为“死亡之路”的线路!
丙中洛小试牛刀
从贡山县过来,沿途一路蜿蜒,滔滔怒江伴随着我们的车队穿梭在高耸入云的高黎贡山里。中午时分,车队正式到达丙中洛乡。丙中洛是云南省境内公路的尽头,著名的茶马古道的从这里穿过。站在丙中洛的观景台远望,群山在雾气蔼蔼中若隐若现,遍地的玉米已经成熟,黄绿交错,翻滚着巨大浪花的怒江从小山村的脚下盘旋流过。经过重丁教堂不久,路况逐渐变差,尘土、沙石、坑洼接踵而至。前车车轮卷起的滚滚烟尘滞留在空中不愿散去,车里的我感觉几乎不能呼吸了,但这并也不影响大家隔窗欣赏美景的情绪。
丙中洛虽然是普通游客怒江游的终点,但却是我们这支越野车队的真正起点。没顾得上细细欣赏它优美的风景,我们又该向北挺进了,查看路书,前面将进入烂路地带。果然,前方的道路开始接连出现一个个急弯,GPS屏幕上开始呈现出如同心电图一样的蜿蜒山路,对于越野经验丰富的我来说,这种路也只是小意思而已。行至石门关,前方两爿斧劈般慢慢展开的天然石门跃入眼帘,仿若通天巨门一般高耸入云。关口下的怒江由湍急变为舒缓,江两岸耸立的石崖,亦如两扇大门迎接着南下的江水。
秋那桶的“下马威”
我们陆续驶过四季桶村附近的一座古老铁桥,领队用车台喊道:“前边就是秋那桶了,再加把劲呀!”怒江依然不知疲倦地咆哮着,点点民居和农田点缀在峡谷两侧的山麓间。随着不断往峡谷深处前行,坐在车里的人开始不能安心欣赏风景了。一条不是路的路,细如游丝般地悬挂在怒江边的悬崖陡壁上。左侧是滔滔怒江,万丈悬崖,右边是陡峭山崖,滚石塌方,中间一条由沙砾、坑洼、乱石堆积出的八尺见宽的小土路,最窄的地方仅容两个车轮刚刚通过,稍有偏差,可能就会……这段最后的5公里山路,我们开得慎之又慎,车轮紧贴崖壁。前导车通过车台不停地提示着前方路况:注意急弯,注意塌方路面,注意涉水路面,注意路边砾石,保护胎壁,注意拐弯处的岩壁、石柱,注意头顶落石……所有驾驶者必须全身心地投入驾驶。此时,我的副驾也早已收好了相机,连大气也不敢出一下。我从后视镜回看走过的路,也不由得惊出一身冷汗。
经过紧张刺激的2小时,傍晚时分我们终于安全抵达秋那桶。下车后,大家都是一脸的凝重!尽管客栈温馨舒适,但依旧无法拂去刚才命悬一线时的那种紧张情绪。在疲劳和焦虑的双重夹击下,大家倒头睡去。
滇藏界体验极品烂路
天刚蒙蒙亮,我们就离开了秋那桶继续北进。路书上说,从丙中洛算起,往北15公里就能到滇藏界了。从秋那桶到察瓦龙的87公里,几乎是整个丙察察线烂路中的烂路路段,其中31公里在云南丙中洛乡,而后面的56公里则属于西藏察隅县。这段路不是路面坑洼,就是飞沙走石,要不然就是傍山险路、水浸路段、乱石路段……车一启动,我的心就跟着悬了起来。
车出秋那桶,道路愈来愈窄,路面上石块犬牙差互。时而消失时而浮现的路口冷不丁就会有皮卡、摩托蹿出,我们的行车时速开始降低到10公里以下。数不清的山寨版“第一湾”在我们沿着悬崖峭壁穿行时一一绕过,坐在靠近江面一侧的队员个个面如土色。穿行于“老虎口”之际,附着在峭壁上的石块仿佛随时都会朝我们猛砸下来。有两次会车,为了尽量给对方留出空间,我们的头车车轮距离百米深的悬崖也就3~4cm的距离,瘆人啊!这要是万一失足,后果实在不敢想象。此时我的车仿佛也像怒江水一样,开始上下盘旋、跌跌撞撞、左摇右摆……
一个多小时后,路边渐渐有了藏式建筑和经幡,这表示我们已经入藏。果然,我们看到路边竖着三块牌子,一块写着“滇藏界”,一块标示“严格禁止外国人进入”,最后一块写着“你已进入西藏区,山高路险,谨慎驾驶”。从这里到藏东南的察隅县察瓦龙乡还有56公里。察瓦龙是丙察察线进入西藏境内的第一个乡,怒江到这里就开始变得温和幽蓝起来,河道犹如翡翠飘带一般碧绿。
赌命“大流沙”
车队一驶入西藏境内,就连人际关系仿佛也变得简单纯粹了,每逢会车或遇到牧民,我们都会友善地伸手打个招呼,互道“扎西德勒”。进入藏区,沿途的景色也发生了很大变化,怒江两岸的山上开始变得光秃秃的。“大流沙到了,大流沙到了,慢行靠边停车……”车台里传来让人揪心的声音。眼前的情景真的把我震撼到了:远远望去,一堵灰白色的扇形碎石流,从高高的山顶直泄到怒江里,形同瀑布一般,流沙的下半段已将沿岸的道路完全掩埋。随着风抚过流沙坡,坡面上的石头纷纷下落,“OMG,太险啦!”
这种大流沙在当地也叫滚石坡,实际上是一种常年的地质灾害,稍有风吹草动,大大小小的石块就会从坡顶沿着扇面飞滚下来,少则数百,多则整个滑坡。当地村民告诉我们,上个月已经有三辆车在这里被砸烂,还有一辆大货车被滚石流整个推进了怒江,人车全无……“前进?还是原路返回?”这对于我们来说,是一个严峻又无法逃避的选择题!
经过商讨,领队为我们制定了作战方案:通过时要眼观六路,耳听八方。当坡面上没有一丝烟尘时再通过,“烟尘”代表坡顶有风刮起尘土,小石子下滑就会带动大石块滚落;车队要一辆一辆地通过;而且通过时绝对不得鸣笛,绝对不得大声呼喊,绝对不能停车拍照,要迅速通过;副驾注意观察右侧流沙情况。就在“三个绝对”的方针指导下,前导车牧马人率先冲入滚石坡,虽然惊起飞落的几颗石子,还算快速安全地通过了。我前面的车友也一个个跟着成功涉险通过,轮到我们这辆车挂上四驱冒死冲进“石瀑”的时候,才发现因为流沙坡下石子的不断堆积,路面已成了30度往悬崖方向的倾斜路,坐在车里明显感到车在往江水的方向倒去。我们的耳边不断传来石子敲打车顶的金属撞击声,听得让人心惊肉跳。“后车,快速通过,快速通过,在落石头。”“尾车收到,正在冲、正在冲。”伴随着急促的车台呼叫,最后一辆车有惊无险地冲过了大流沙。我相信,我们当时干的绝对是一次赌命的勾当!下午3时许,我们一行终于安全抵达了今天的目的地——察瓦龙。这儿虽然只是一个小镇子,但食宿无忧,有水有电,且有断断续续的手机信号,也是丙察察线上唯一像样的住宿地了,对于我们这些历尽艰辛的穿越者来说,察瓦龙简直就是天堂!
跨铁桥告别怒江
据客栈老板说:2009年10月察察线没有贯通之前,从察隅到察瓦龙是不通车的,所以察隅县的领导到所辖的察瓦龙乡检查工作,只能绕道滇藏或川藏线,走上千公里的路才能到察瓦龙。估计今天的察察线行程,走起来也不一定比丙察线轻松多少。察瓦龙到察隅195公里,需要翻越三个4500~4900米的垭口,还要穿越原始森林、高山草场、乱石区。多数人走察察线会选择两天通过,但我们却是“少数人”,所以必须在12小时内赶到察隅。今天的天气不错,我们的车队继续在大峡谷中行进。逆怒江而上,左边依旧是滔滔怒江水,万丈悬崖,右边是怪石嶙峋的峭壁,面前依然是沙砾,坑洼,乱石堆积的道路。碰到高低起伏厉害的地段,我根本没法看到前面的路,有些转弯处往往也看不到路面。如此路况,相比昨日有过之无不及!我双手紧握方向盘不敢有丝毫大意,在一连串的持续颠簸跳跃中,我的“小切”都快散架了。
随着海拔缓缓提升,怒江水变得更加清澈碧绿起来。翻过一片峡谷,道路从乱石转向泥泞,沿途开始出现大大小小的马帮队伍。骡马悠哉悠哉的在泥路上前行,并很有经验的给车辆让路。这些在茶马古道上常年行走的马队,要从这里把采集到的松茸和药材运出大山,运到林芝去。马帮们都很质朴,每次相遇,大家都会友好的挥手。通常在问路的时候,虽然与马帮的言语不通,但他们还是会努力地给你指路。
离开察瓦龙大概20公里后,我们的车队来到了怒江大桥边。随着最后一辆车通过这座铁桥,我们也要告别几天来一直相伴左右的滔滔怒江了。这座怒江上的军用铁桥仿佛是个地理环境的分水岭,车队一过桥,周围的山势又发生了更为明显的变化,荒芜凄凉的大山变得有了生机。随着海拔不断缓降,郁郁葱葱的植被终于取代了光秃的山岩,碧水湾比比皆是,看准远方的森林,车队急速而去。
藏东南的“热带雨林”
我们的眼前逐渐呈现出亚热带的原始生态景象,满目松萝、藤蔓,空气中弥漫着阵阵松香。一束阳光从稀疏的树冠间射了下来,轻轻地洒在地面的落叶和菌类伞盖上。不远处苍老树干上深厚的苔藓孢子,以及笔挺高大的冷杉树丛,还有车旁哗哗流淌的溪流,让人顿生“就此别过,在此独活”的念头。车友们再也不顾领队的提示,纷纷停车搞起了艺术创作。说实话,在原始森林里开车,真是种美妙的享受,甚至让人心旷神怡。大家暂时忘记了道路的艰险,所感受到的只有湿润的空气,紧张的神经似乎也放松了下来,我们终于可以尽情地享受大自然赐予的美景了。这儿哪是西藏,我看到的更像是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!
这片原始森林路近50公里长,尽管道路泥泞,但已无险可言。我们在这里时走时停,震撼的美景消耗了大量时间。出了原始森林不久,车队来到“伐木场”。看着一堆堆被砍伐的树木,我的心里感觉很不舒服,看这些树的年轮至少也要有一二百年了。别看小小的伐木场只有几间不起眼的木板房,这可是察察线上重要的补给点呢。我们今天行路还算顺利,并不需要停留,后面的路上还将有三个垭口正等着我们,天黑之前无论如何都要走到察隅,否则就得露宿荒野了!
穿越伐木场勇翻三垭口
伐木场距离察隅县还有100多公里,我们要开始翻山越岭了。随着海拔不断攀升,高山草甸替代了原始森林。这个过程中,我们完全体会到了就连当地人都认可的“烂路”。碎石、泥泞、毛毛细雨,让我们的攀爬过程变得小心翼翼。就这样,我们一路颠簸摇晃,一路迅速拔高,一路冒雨前行。氧气越来越稀薄,燃烧不充分让好几辆车的车尾都拖着青烟,燃油添加剂也形同没有,好在我们及时赶到了第一个垭口——齐马拉山口(海拔4710米)。登顶前的一道弯完全是靠小油门慢慢轰出来的,驾驶技术娴熟的领队叼着根牙签,犹如藤原拓海的老爹一样酷,过弯时全部一把到位。我的车打滑似的蹿上没有护栏的山坡,远处的山坳在雾气中朦朦胧胧。
在接连而来的另外两个垭口,大家越发小心谨慎。下了最后一个垭口,迎接我们的是一弯清晰的彩虹……平缓的山坡上是大片的草甸,圆木建成的围栏,顺着弯弯曲曲的土路一直伸向远方的森林,藏式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路旁,牛群、羊群在上坡上时隐时现……我们终于哆哆嗦嗦地走上了铺装路。此时,我几乎无法适应正常的公路了,下车换人的时候右脚还在不停地颤抖。领队什么也没说,只是拍拍我的肩膀笑了笑。下午6:00,在我们还犹豫着是不是该直接杀到然乌的时候,GPS已经把大家带到了察隅县城!
自驾路书:
昆明(杭瑞高速)—460公里—永平(杭瑞高速、S228)—380公里—贡山县—45公里—丙中洛—14公里—秋那桶—87公里—察瓦龙—55公里—伐木场—25公里—目若村—103公里—察隅县
旅行:
1.丙察察线夏季(7、8、9月)和冬季地质,灾害、恶劣天气频发,不利于旅行。
2.丙中洛的德拉姆玛璜客栈、茶马古道客栈和玉洞宾馆,察瓦龙的四川饭店、丽江饭店,伐木场客栈,目若村家庭客栈等都可作为备选住宿地。
3.进入丙中洛,需要购买门票,每人100元,其他地方的门票暂不收取。
4.丙察路段下车游玩拍照的时候,务必要注意头顶山壁上的落石和脚下的河谷深涧。
5.丙察路段可以收到手机信号;察察路段信号很差,时有时无。目若村村长家里有卫星电话,通话收费2元/分钟。
6.如需露营,应带好相关装备,可在风景优美的日东农场宿营。
自驾:
1.“丙察察”近300公里加油困难,穿越前应在贡山县加满油。全线越野路段多,车辆时速低,油耗大,应携带备用油。
2.穿越丙察察线,四驱越野车型为佳,低底盘车勿试。穿越时最好跟随车队同行。拖车、救援、维修、GPS、备胎等相关工具必备。
3.雨季的丙察察线,沿江公路滑坡、乱石、塌方、泥石流、水毁路等情况多发。
4.“丙察”段云南境内路好走些,进藏后特别是过电站之后路况复杂;“大流沙”(或大滚坡),须在中午12点前通过,午后山顶易刮风、石落。
5.走“察察”段需要翻越三个海拔4000米以上的垭口,路面是铺装路和土石路交错路面。
扬子观点:
不走不知道,一走保准吓你一跳。丙察察线,这条处在横断山脉腹地深处,既偏僻边远,又道路难行,长期与世隔绝的神秘进藏线路,还是全国挂牌的危险越野线之一呢!就在你读完本文,还在感慨道路艰险的时候,可能就有不少车友已经准备或者正在体验丙察察线的越野之旅了。如果你也有自驾越野的嗜好,就去丙察察线试试看。走完这惊心动魄的300公里,你就彻底征服了最美丽、最艰难、最惊险、最刺激的进藏路,对于大多数越野发烧友来说,走这条线就一个字——值!
作者: fwe 时间: 2015-12-16 14:37
围观 围观 沙发在哪里!!!
作者: 南方的野马 时间: 2015-12-16 22:02
是爷们的娘们的都帮顶!大力支持
作者: 起名实在太难 时间: 2016-9-5 08:20
很漂亮的户外景点
作者: 月日 时间: 2016-9-6 13:16
福州户外很不错的选择
作者: 深深 时间: 2016-9-9 12:14
福州人必须去的景点
作者: ﹏當鋪威 时间: 2016-9-10 18:31
很不错的户外景点
作者: 乐君角 时间: 2016-9-15 10:56
很不错的户外景点
作者: 霹雳⊕獅兜 时间: 2016-9-17 15:34
占位
作者: 老柯 时间: 2016-10-7 11:36
谢谢楼主
作者: 汽车小改装 时间: 2016-10-8 14:59
很不错的户外景点
作者: 波音 时间: 2016-10-12 09:58
占位
作者: 黄昏的太阳 时间: 2016-10-12 14:41
楼主辛苦了
作者: 我是一只猪 时间: 2016-10-12 19:55
楼主辛苦了
作者: 小鸭 时间: 2016-10-13 17:05
这景点不错
作者: 飞渡 时间: 2016-10-26 07:49
有人一起去吗?
作者: 清影 时间: 2016-10-26 18:23
谢谢楼主
作者: 爱车堡汽服中心 时间: 2016-11-3 12:27
很喜欢哦
作者: 深圳来的车迷 时间: 2016-11-6 12:17
很不错
作者: 华来士 时间: 2016-11-23 07:32
很不错的户外景点
作者: 阿边个边个 时间: 2016-12-10 18:24
福州户外论坛推荐的景点不错
欢迎光临 福州背包客户外论坛 (http://fzbbk.com/) |
Powered by Discuz! X3.2 |